在中国,这叫“三观”

在中国,这叫“三观”

白一乔 2024-11-13 百科资讯 750 次浏览 0个评论

在中国,这叫“三观”

标题: “三观”之中国:担得起、想得开、放得下

内容

在中国,这叫“三观”

在中国,这叫“三观”

近几年,“三观”一词大火。求职时,要和公司“三观”合拍;交友时,要和朋友“三观”一致;结婚时,要夫妻“三观”等同;甚至教育孩子,也经常被套用“三观”来理顺问题。那么,究竟什么是“三观”呢?按哲学定义,三观就是世界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。其实,作为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,道、儒、佛早已确立了中国人的“三观”。

儒家重仁义,“三观”落在“观天下”,就是“以天下为己任”,修身、齐家、治国,都能“担得起”。

道家重在“道”,“三观”与“观无为”相连,重心放在“顺其自然”,张弛有道,最后归于“大道至简”,一颗平常心,想得开。

佛家重在修“心性”,重心放在“观自在”,既要修缘,又要度心,三千烦恼,能“心无挂碍”,随缘而化,“放得下”。

一言概之,担得起、想得开、放得下,成就了中国人真正的“三观”。

儒家“观天下”:担得起

什么是“担得起”?看看这个“儒”字——左边一个“人”,右边一个“需”,合起来就是“人之所需”。人活世上,有各种精神或生存的需要,满足这些需要就需要去获取。去拿,并且拿到了、拿对了,就是拿得起。儒家将社会责任作为重中之重。个人的私欲和社会责任相比,不在一个段位。

比如孔子的徒弟记录的一个故事:孔子周游列国,车马走到齐地纪障城的时候,半路上遇到一群玩耍的小孩。这些孩子正在做游戏,他们建造了一个城池,拦住了车马的去路。孔子的弟子下车,对站在中间的一个小孩说:“你怎么看到车过来,也不躲开呢?”小孩理直气壮地说:“我看到了,但城池在这里,车马怎么能够通行呢?”孔子听了,很服气,再也没有争辩,乖乖地为“价值观中的责任”让路了。

道家“观无为”:想得开

道家的特质,就是“大”,眼界大,气象更大,直至大象无形、大音希声。这种眼界与气象来自何处?来自将眼光投向天与地,将洞察直抵道与气。合之,才有了内敛其内的大道,与显明其外的大气。其外象,就是心中有静气,事事想得开。

佛家“观自在”:放得下

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,有一个年轻人一心想有所成就,但是一直不得志,就去请教一位师傅。师傅说:“我们去登山吧。”年轻人觉得很困惑,但还是听了师傅的话。一路行走,一路遇见。在爬山的过程中,年轻人发现了很多好看的小石头,他一块一块的捡起来,越捡越多,最后自己背上的负重越来越沉重,竟然走不动了。师傅说:“你背这么多的东西,都舍不得,怎么能够到山顶?”年轻人恍然大悟,立刻选择把石头扔下,到达了目的地。自此他受到启发,专攻一门,最终有所建树。

中国人骨血中的东西,就是能有为,能无为,也能作为。这就是中国人的“三观”,担得起、想得开、放得下。

在中国,这叫“三观” 在中国,这叫“三观”

【声明:本号为“全民阅读推广”官方公益账号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请联系我们。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】

转载请注明来自深圳魔方化妆品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在中国,这叫“三观” 》
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