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《哈利·波特》分院帽与Pottermore:魔法与心理学的碰撞
内容:
初识《哈利·波特》时,我恰似参加三强杯时的哈利,正值2011年。同年,《死亡圣器(下)》的上映,使得“哈利·波特”这一经典IP在我的班级内掀起了一股热潮。我们探索着学校的每一个角落,企图画出一幅属于自己的“活点地图”,尽管清楚学校那扇紧锁的房门背后并没有三头犬和魔法石,只有不能飞天的扫帚,但这阻挡不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魔法的足迹、体验巫师的生活。
然而,故事中有一条设定,是我们这些“不懂魔法的”小盆友(依英国的叫法,叫麻瓜(或者依美国的叫法,叫麻鸡(或者依我们天津的叫法,叫麻花(?)))所理解不了的——那就是霍格沃茨的分院帽以及学院制度。
分院的诱惑
霍格沃茨有四个学院,但划分学院的标准并不是专业方向、研究领域这些麻瓜们才在意的东西,而是学生各自的内心特质,或者叫“头脑里隐藏的任何念头”(哈利·波特与魔法石 第7章 分院帽)。这显然超出了我当时的认知,我可以说某某老师像斯内普、某某同学像罗恩,可以把一根筷子当成魔杖、把一石子想成复活石,但我实在无法想象什么“一班都是坏人,二班都是学霸,三班都是聪明勇敢、善良忠诚的俊男靓女”的情况。而这种不解背后,也隐藏着万千青少年们的憧憬——只要把神奇的分院帽扣在头上,我就能知道我内心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,扫清我对“我是谁”的迷茫。
而在麻瓜生活中,要想“了解内心品质”,那人格测试可能是最常见、最方便的手段。在《哈利·波特》最火热的年代,哈迷们曾编制过很多民间版本的分院测验,希望通过“分院”认清自我、结交朋友。而近几年,这些测验越来越少。一方面是因为HP的热度在下降,人们编测验的热情没了。另一方面,当然是因为哈迷对分院测验的需要已经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——2012年正式上线的“哈利·波特官方网站Pottermore”给了广大书迷、影迷一个体验分院仪式的机会。而官方提供的测验结果,也成了哈迷们确认自己“学院”的唯一标准。
Pottermore:官方分院测验
当然,网站不是什么魔帽。比起原著中的魔法仪式,这个线上的“分院仪式”更像是标准的“自陈人格测量”:我们这些“(伪)霍格沃茨新生”要做的是,根据实际情况回答一系列涉及个人喜好、行为倾向的选择题。随后,网站会根据答题情况呈现测试结果。
测得准不准
作为“(坊间)人格测验”,它必然面临着“测得准不准”这一灵魂拷问。尽管研究者并没有像评定正规测验那样,评定分院测试的信度、效度,但现有的研究结果也足以说明,分院结果是真的有一些参考价值的,这也提醒我们对朴素心理学(naïve psychology)加以重视。
讨论
如此说来,基于小说虚构设定而编制的Pottermore分院测验,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反应个体之间的差异。但在这里,我想再讨论一个问题:在故事里,霍格沃茨根据人格划分学生,合适吗?以及该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延伸——Pottermore分院测验的结果呈现,合适吗?
01 霍格沃茨需要“教育改革”?
霍格沃茨的四个学院,四种品质,代表了各不相同的四类人。这样对人格加以分类,像极了心理学中的“人格类型理论”。类型理论中的类型划分是独立的、不连续的。这就类似于,从生理上来说,一个人要么是男的,要么是女的,不能“既男又女”。但这样一说,人格类型理论的弊端也就显现出来:人格绝非如同生理性别一样,有“是否”之分,而是更加纷繁复杂。一个人不可能“完全格兰芬多”,却“一点也不斯莱特林”。
02“我”被分错了学院
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的哈迷群体里,分院带来的问题也屡见不鲜:“我觉得我很赫奇帕奇,最后却被分到了斯莱特林?我觉得我不怎么像斯莱特林啊...”。这也与Pottermore分院测验的机制有关。
结论
原版分院测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有效,但也有局限性。比起官方版分院测试,扩展版分院测试或许是更好地选择。无论是故事中还是生活里,用“学院”的标签来概括一个人是不全面的,甚至是会犯错误的。理智对待分院,理智对待测验。在真实生活中,我们最好还是不要把我们的自我探索全权交托“诡异的”分院帽了。
写在后面
什么?你说你测学院,压根没指望它能“看穿人心”,更没有任何“贴标签”之类的意思,只是为了好玩?这非常正常。但即使如此,我们也不应忽视对“学院”背后东西的探究。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要经得起推敲的。此外,考虑到《哈利·波特》作为流行文化,尤其是作为“儿童文学”的一面,它不可避免地要担负起“社会责任”,做出正确的引导。
参考文献
[1]戴海琦,张锋,陈雪枫.心理与教育测量[M].暨南大学出版社:广州,2011:258-258. [2]Crysel L C , Cook C L , Schember T O , et al. Harry Potter and the measures of personality: Extraverted Gryffindors, agreeable Hufflepuffs, clever Ravenclaws, and manipulative Slytherins[J].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, 2015, 83:174-179. [3]彭聃龄.普通心理学[M].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:北京,2019:449-484.
关注 入味咸鱼,更多《哈利·波特》故事解读(只要我写得出来)
谢谢,再见!
转载请注明来自深圳魔方化妆品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哈利·波特与分院帽:现实中的霍格沃茨分院,究竟“准不准”? 》